清明时节忆清明
2015级中医“5+3”一体化三班 杜斌
云海水澈曰清,日月同辉曰明,天祥地瑞,政通人和,清明也。
——题记
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云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乙,则清明风至。” 《岁时百问》中说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
清明时节,春回大地,气温上升,万物复苏,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候。从这一天起,人们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。
作为节气的清明,是充溢着生机的。清明,代表了春天的正式到来,从这个角度来说,比起春节,清明更像是新一年的开始。山清水秀为清,日月朗照为明,是为清明。清明的风,是清爽的;清明的雨,是洁净的;清明的天,是明净的。在清明时节,似乎一切都是新的,都是生机勃勃的,都是清净明亮的。
如果说作为节气的清明,是代表着生机,那么作为节日的清明,似乎代表了死亡。
清明节,扫墓。这两个词语在人们的印象里,经常是同时出现的。祭奠,也似乎是这个春天的节日里,最大的主题。在国人的心里,祖先是神圣的,是令人敬畏的,所以,祭奠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。春回大地,经历了一个冬天的蛰伏,万物开始复苏,这时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,检查有没有因为雨水的冲刷或植物活动而造成塌陷,添盖新土,清理杂草,焚香奠酒,供物祭拜,表达对先人的思念。先人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,他们是这个家族的先驱,他们生前的努力和辛劳,让一个家族得以绵延不息,薪火相传。当我们清除祖先坟茔的杂草,我们在感恩他们留下的一切美好,那已经逝去的形象,似乎又在眼中熠熠生辉。
一个家族如此,一个民族亦是如此,而一个绵延了上千年的民族也必是如此!
我不由得想起了那篇铭记于心的碑文:三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三十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,从那时起,为了支持内外朋友,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,在历次妥协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
近代的中国历史,是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历史,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历史,是一段值得被所有国人铭记的历史!
我想起,李大钊英勇就义时的慷慨激昂;我想起,瞿秋白面对枪口时的慢条斯理;我想起,五壮士从狼牙山上跃下时的视死如归。
我记得,孔繁森在雪域高原付出的心血;我记得,铁人们在油田留下的汗水;我记得,邓稼先在大漠戈壁献出的生命。
我还想起,我还记得,名字太多太多,他们都是我们的先辈,是我们的领路人,是我们民族的先驱,他们,应当被铭记,被思念,被敬仰!
生命与死亡,两个截然相反的主题,却在清明这样一个日子里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,人们在清明出去踏青,又在清明为祖先祭奠,中华文明的魅力在清明里体现的一览无遗。我们将死亡看做必经的进程,我们理解生命的真谛在于生生不息,在于代代相传。所以我们的精神可以持久不衰,可以历尽沧桑而熠熠生辉。
清明时节忆清明,念当下,幸甚清明。
缅怀先烈,砥砺前行
2013级中医七年制三班 勾月嫙
“清明时节雨纷繁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每逢清明,脑海中出现的似乎只有拂不去的细雨、乍眼的白花、凝重的黑色以及那掩不住的泪水。“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”稚嫩的童声一扫诗人心中的阴霾,而我们则用激昂的斗志来抹去胸中的悲愤情怀。
昨日有晋文公忆介子推“割肉奉君尽丹心,但愿主公常清明”的忠心赤胆;今日有华夏儿女忆先烈“未惜头颅新故国,甘将热血沃中华”的碧血丹心。听,耳边又回响起那掷地有声的铮铮誓言:“满天风雨满天愁,革命何须怕断头?”“何言乎贫贱,赤胆为未来!”看,眼前又显现出那视死如归的决绝身影:“头可断,肢可折,革命精神不可灭。”“杀了夏明翰,还有后来人。”没有先烈“抛头颅,洒热血”的无私贡献,哪有我们衣食无忧,精神富足的今天。
与其说是缅怀,更应说是鼓舞。鼓舞新时代的我们勿在闲适中固步自封,而是要居安思危,勇往直前。
仰首眺望往昔硝烟弥漫的时代,作为医学生的我们,不能疏忽这样一道身影。他们是“万灰丛中一点白”。他们以手术刀为枪,以帐篷为阵地,据守在自己的抗战前线。他们,就是战地医生。他们虽不是军人,但当他们拿起手术刀,就俨然一名军人。枪林弹雨中有他们奔走的身影,土壕沟壑中有他们奋战的身影。在那个浸满鲜血的年代,每一位医生就如同一所移动医疗站。枪弹无情,人有情。正因为他们的无微不至的关心,才使得身心俱疲的战士失掉片刻安宁。
俯首凝望今朝兴盛兴盛的年代,“捐身躯照汗青”的精神依然传承。远看是国防战士保家卫国的飒爽英姿,近观是医护人员守护生命的尽职尽责,上至人民公仆的效劳于民的兢兢业业,下至普通百姓路见不平的拔刀相助。有人说:“这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。”而我说:“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。”
21世纪的今天,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去缅怀,去祭奠,更多的是去践行,去传承。让这份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代代相传。不为名,不为利,只为据守这份信仰,来守护心中飘扬的五星红旗,去发明属于自己的“中国梦”。